在2025年,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年度人权报告中,英国首次被指责人权状况“恶化”,特别是言论自由领域受到严重限制。报告直言不讳地批评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将普通公民的表达自由置于审查之下。这份报告虽未提及英国每天因社交媒体帖子逮捕30多人的惊人统计,但已足以引发国际关注。
英国,这个曾经被誉为欧洲言论自由灯塔的国家,如今正滑向一个“审查国家”的深渊。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政策、事件和影响。
美国报告的尖锐批评
美国国务院的《2025年各国人权报告》详细列举了英国在言论自由方面的多项问题。报告指出,英国存在“可信报道的严重言论自由限制”,包括刑事和民事法律对表达自由的压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在线安全法》、堕胎诊所周边抗议禁令、因默祷而入狱的案例、法院禁言令,以及因“冒犯性”意见逮捕公民。这些问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系统性政策的结果。
例如,报告强调英国政府对政治言论的常规审查,尤其在敏感话题如移民、性别和宗教上。2024年南港骚乱后,英国当局发起全国性在线帖子镇压行动,导致数百人被捕。那一次的骚乱源于一起儿童谋杀案,但迅速演变为反移民抗议,警方随后“搜查社交媒体”,逮捕那些分享所谓的“有害”内容的民众,甚至包括那些仅转发骚乱视频的人,无论其意图如何。这不已经是在维护秩序了whatsapp网页版,而是对他们认为的“错误思想”的惩罚,报告称其为“对普通英国人的常态审查”。
报告虽未提及,但英国的逮捕统计令人震惊:2024年,警方共逮捕超过12,000人涉嫌发布冒犯性在线信息,平均每天约33人。这一数字较前几年上升近60%,反映出审查机器的加速运转。到2025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特别是在《在线安全法》全面实施后,数百人因传播“假新闻”或“威胁性通信”而被起诉。
《在线安全法》:保护还是审查?
《在线安全法》于2023年生效,是英国政府宣称的“保护儿童和成人免受在线危害”的新法律。它要求社交媒体公司履行“照管义务”,删除非法或有害内容,包括仇恨言论、虚假信息和儿童虐待材料。社交媒体公司若不遵守,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高管可能入狱。
然而,这一法律饱受批评,被视为对隐私和言论自由的巨大威胁。批评者指出,它赋予监管机构,即英国通信办公室过大的权力,可能迫使平台扫描用户私人信息,甚至要求端到端加密服务(如WhatsApp)安装后门,以监控内容。这不仅侵犯隐私,还可能导致过度审查:平台为避免罚款,会主动删除合法但“争议性”的言论。国际组织如电子前哨基金会警告,该法“限制在线表达自由,并仲裁言论”。
在实践中,该法已导致网站被封锁,除非用户使用VPN绕过;演讲者被警方关闭;外国平台被威胁罚款。2025年,英国通信办公室甚至向美国网站如Gab、4Chan和KiwiFarms发出威胁信,要求它们遵守英国言论代码。这些网站以匿名和极端内容闻名,它们公开拒绝,称此为“跨国审查”。英国通信办公室随后发起正式调查,怀疑这些平台未保护用户免受非法内容。这一举动凸显英国试图将审查扩展到全球,损害其国际声誉。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法曾试图迫使苹果公司为英国提供后门访问,以窥探用户加密数据,包括美国公民的信息。这项要求引发了跨大西洋的激烈争议,因为它不仅威胁全球隐私标准,还可能让英国情报机构绕过美国法律,直接访问美国人的数据。苹果公司强烈反对,称此举将削弱其端到端加密系统,并可能被恶意利用,导致大规模数据泄露。批评者将此视为英国审查野心的延伸,从言论管制扩展到数字隐私侵犯。
然而,在2025年8月19日,一项突破性进展改变了局面。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成功施压英国政府,迫使其放弃在苹果产品中实施后门的计划。这一事件被视为美国对英国审查政策的重大胜利。加巴德在声明中表示:“英国已同意放弃要求苹果提供‘后门’的命令,这将允许访问美国公民的受保护加密数据,并侵犯我们的公民自由。”她强调telegram中文版,这一让步源于美国高级官员的抗议和苹果的坚定立场,最终迫使英国退让。
这一进展不仅限于英国,加巴德呼吁将类似压力扩展到每一个国家:“这需要在每一个国家都实现!没有人应该监视美国人。”根据报道,这一决定缓解了隐私倡导者的担忧,避免了苹果被迫在全球范围内削弱加密的安全风险。然而,它也暴露了英国《在线安全法》的潜在缺陷:虽然旨在保护用户,但实际中可能成为政府扩展监控的工具。苹果曾警告,如果英国坚持这一要求,它可能退出英国市场,导致数百万用户无法访问其服务。这一事件标志着国际隐私权斗争的新篇章,凸显了美国在保护公民数据方面的强势立场。
具体案例:从默祷到社交媒体镇压
英国的审查并非抽象政策,而是真实发生在公民身上的悲剧。以堕胎诊所“缓冲区”为例,这些区域禁止任何形式的抗议,包括默祷。2022年,伍斯特郡妇女伊莎贝尔·沃恩仅因在诊所外默祷就被逮捕,后虽获警方赔偿,但类似案例层出不穷。2024年,一名牧师因手持“圣经经文”标志和默祷而被指控违反缓冲区。甚至有人担心,在缓冲区内自家住宅默祷也可能构成风险。这些“思想犯罪”被美国副总统万斯称为“危险的误导”,引发跨大西洋争议。
南港骚乱后的镇压更具戏剧性。2024年7月,一起儿童舞会刺杀案引发全国骚乱,警方逮捕超过1,590人,其中许多因社交媒体帖子。例如,53岁妇女朱莉·斯威尼因在Facebook上发帖“炸毁清真寺”而被判15个月监禁。另一男子乔丹·帕洛尔因煽动骚乱的帖子,成为首位因在线言论入狱者。这些“键盘战士”被迅速起诉,凸显英国现政府对异议的严刑峻法。
从灯塔到警示:政治根源与全球影响
英国曾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论自由》中强调言论自由是民主基石。但如今,它已成为全球警示故事。批评者将此归咎于极左势力掌权:拜登政府下的美国曾有类似趋势,而斯塔默领导的工党政府则更进一步,推动更严格的审查。这不是保护民众,而是保护政府免受批评。警方关闭反政府演讲,网站需VPN访问,外国平台被胁迫,而这些都是极权主义的标志。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西方文明最危险的敌人并非外部威胁,而是内部的腐蚀力量:极左意识形态和极端伊斯兰主义正在从内部瓦解西方文明。极左意识形态,通过其对“文化不公”的痴迷和对言论自由的战争,正系统性地拆除西方文化的根基。历史上,左翼曾捍卫第一修正案和言论自由,但如今许多左翼势力转向破坏这些宪法保护,推动不断收紧的言论法,扩展政府对在线内容的控制。他们以“社会正义”为名,推行政治正确,压制任何被视为“冒犯性”的观点,却在无意中为极端伊斯兰主义打开大门。
极端伊斯兰主义则利用这一空隙,通过大规模移民和“多元文化主义”渗透西方社会。在英国,极左势力拥抱伊斯兰作为反西方的工具,推动无限制的移民政策和“包容”,却忽略了这些移民中携带的极端主义种子。南港骚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假新闻引发反移民暴动,但根源在于长期的移民政策允许极端分子进入,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分裂。伊斯兰主义者夺取信息空间,以“社会正义”语言伪装,结成“红绿联盟”,这是极左主义者和沙利亚至上主义者的不圣联盟,这已成为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胁。左翼以为能控制这一联盟,但伊斯兰主义对女权、LGBT权利或世俗主义毫无忠诚,一旦掌权,将首先反噬其盟友。
这种内部瓦解是故意的:政治精英知道whatsapp网页版,进口敌对文化会永久分裂人口,便于管理。西方精英被毒性意识形态控制,偶像化移民和伊斯兰,导致社会自杀。双重标准显而易见:批评伊斯兰的声音被压制为“伊斯兰恐惧症”,而极端分子却在“包容”名义下扩张影响力。结果,穆斯林社区在骚乱后感到恐惧,质疑归属感,而本土文化被边缘化。这不是意外,而是极左和极端伊斯兰主义联手破坏民主、自由和世俗治理的后果。
国际反应强烈。美国报告的发布被视为对英国的“警告”,川普盟友称其为“在线审查法”。如果英国继续这一路径,不仅损害自身声誉,还可能引发全球言论自由的连锁反应。
回归“自由”的呼唤
自由国家不会因推文逮捕民众,不会强制外国网站遵守其审查代码,不会压制政治异议。英国需要记住“自由”的真谛:废除过度审查法,保护公民表达权。只有这样,它才能重拾欧洲灯塔的地位。否则,这个曾经的民主典范,将继续滑向奥威尔式的噩梦,被内部敌人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