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之座在哪,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关于老子的生平和经历,司马迁在《史记》中给出了三个版本。最流行的一个版本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在周王室的藏书室里担任史官。
后来孔子曾经到过洛阳,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孔子认为老子是像龙一样的人物,可见孔子对老子的敬仰程度。
东周的时候,周王室已经比较衰败了。孔子就决定离开,一路向西。经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关口的守卫勒索:“你老人家就要去隐居了,请把你的思想总结一下,写一本书吧,要不然就失传了”。老子就在这里写下了5000字箴言,离开这儿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第二个版本说老子可能是楚国的老莱子,曾经写过15篇的书。老子活到了160多岁,也有可能是200多岁。作为道家的元老级人物,他因为修道养生,所以就比较长寿。
第三个版本说,孔子去世后129年,老子曾经去秦国拜会秦献公说:秦和周原本是一体的,500年后分开了,分开之后70年就会有霸王出世。司马迁还说,老子有个儿子叫李宗,有个孙子叫李注,还一个重孙子叫李宫,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朝中做官,他的儿子叫李解,担任胶西王的太傅。
这就是关于孔子身世的三个版本,后世流传比较广的,就是第一个版本。第二个版本因为太过玄乎,不被后人认可。第三个版本,听起来有模有样,但中间也有很多人质疑,最终没有被采信。
在《西游记》中,则有这样的记录,老子骑着大青牛向西而去,到了印度就创建了佛教。也就是说老子创办了道教和佛教,作为神话故事,大家听听就可以过了。
关于道德经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在历史上就有非常大的争议。正像《论语》不是孔子写的一样,《道德经》也很有可能不是老子写的。
在后世广为流传的道德经一共有三个版本,现在比较流行的这个版本冥想明显是经过仔细设计出来的,一共有八十一章,正好是九九之数。就像在西游记里边,唐僧西天取经要经历八十一难,大概就是从这里抄袭来的。
先秦的著作大多数都被秦始皇一把火烧了,后是能够找出来的要么是从坟墓里挖掘出来的,要么就是后人自己编撰出来的,当然也有从民间找到的孤本。
《道德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虽然在文字风格上保持了高度统一,但根据用词明显不是一个人写的,并且极有可能是几代人不断添加的结果。
老子在生前很有可能留下的只是只言片语,然后被自己的弟子记录了下来。这里边他的弟子很有可能也加进去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后来经过不断扩充,才成了我们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道德经》版本。
《道德经》肯定是根据老子思想继承下来的著作,但也非常明显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开头的几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亦名,非常名”,关于道和名的争论,是后来才有的,不可能是老子那个年代就出现的争端。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必须承认《道德经》使先秦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非常富有哲理和逻辑比较严谨的重要文字典藉。其中蕴含的道理,到现在也还有很多意义,不能说是过时。
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论语》里面记载过一个故事:“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是个武力出众,年轻时候喜欢身披野猪皮,头上插几支野鸡毛,腰中斜插一把好剑的人物。子路的悟性在孔子学生里面不算高的,悟性高的有颜回、子贡,这些都是能举一反三甚至更厉害的人物。子路自己也知道他悟性不高,所以就有上面的做法:“子路听闻了道理,但还没来得及实践,就唯恐听到新的道理”。
子路的资质和我们一般人也许差不多,但是他身上的特点就符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去验证道理,反思道理,人才会不断进步。
相反魏晋时期的清谈之士,谈道似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其著名人物如王弼王辅嗣上不能安邦治国,下不能保全性命,有大名而长于非人,为君子所疾,岂非“多言数穷”的典范,老子再世当言“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以此喻之,此非“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乎?
下士闻道,大笑者。道亦笑之,所谓的下士,是学道理喜欢繁难复杂,隐密几微的人,认为越复杂的道理越有用,越看上去高深难以理解的越是大道理,以“有”为道,以“无”为无物,见之而不识,用之而不能守,闻小道则轻天下,见巫鬼而心驰神醉,这种人,何足与之论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闻是什么意思?
句中闻的意思是: 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出处:唐代韩愈《师说》。
原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翻译:
有的人比我年岁大,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就跟从他学习;有的人年岁比我小,要是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不笑不足以为道?
意思是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
你是如何看待花了好几千让小孩子学书法?
很多家长都在纠结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不能单纯的用经济概念来衡量书法的学习,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解出来看看。
首先,你找什么样的机构和老师?现在的书法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培训机构老师的头衔也是五花八门,教学手段和方法各有其道,为了圈学生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家长在选择机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点:不要相信所谓的速成书法班;要了解机构的资质和执教老师的稳定性;尽量送到只做书法或者以书法为主兼带美术的书画培训机构。
其次,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有多长?任何学习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学习书法也是一样的,一要确保上课时间的持续性,上课频率不能间隔太长,最好能一周保持两次;现在的孩子由于文化课学习任务比较重,以及参加太多的课外培训,所以大部分只能一周安排一节,期间如果身体不适或者其它原因,有可能是半月乃至一个月才来上一次,还有的上一段停一段,耗几年也都是没用的;二要确保课后训练的有效性,每次上课之后要保证每天练习的时间或者数量。父母没时间或者不懂的怎么陪伴监督孩子练习,孩子回家作业太多无法保证完成练习的,这样的学习同样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再者,是学习写字还是学习书法?很多家长都想当然的以为送孩子去上书法班就是学书法。实际上,书法是小众的创作行为,为的是迎合大众的艺术欣赏,书法是一个深层次的系统学习,其涉及法度讲究美感,“初假达情,浸乎竞美”,是达情和竞美的结合,是技法和美学的结合,不是说花点时间花点钱就能学会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训练。所以我们送孩子去书法班上课的初衷,应该是训练怎么写字和怎么写好字,然后培养其养成写字的习惯,至于以后能否上道,那就是因人而异的事情了。
总之,要写好字,要具备一定的天赋、系统的学习方法、勤学苦练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