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重罪4.0出招表,周立波重披战袍重炮出击

彩虹网

撕裂重罪4.0出招表,周立波重披战袍重炮出击?

周立波已经输得一败涂地,哪来的出击、哪来的胜算?

涉枪为其顺走军哥哥的; 涉毒为唱京剧的范姓朋友常送之药。

撕裂重罪4.0出招表,周立波重披战袍重炮出击

重披战袍?重炮出击?别逗了!

他,正在苟延馋喘!

一个个官司要应诉,哪有心思与你们扯那重披战袍的碎事?

上次终演总结后,战袍早已让他的怒火烧烬了。

周立波也不是蠢到一件事情再次失算。他正在想方设法怎样去保住他和胡洁在美国的资产,不让输掉官司,移民美国的落脚地 (豪宅豪车) 被拍卖的尴尬局面。

周立波,战袍已经被他的怒火烧烬,只剩一把灰。这把灰被风带走,什么也没有留下!

吕雉为何变得如此凶残?

吕后陵位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在高祖长陵东南200米处。由于陵地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如同山丘,从而,显得异常雄伟。

吕后大名叫吕雉,是吕太公的女儿。当时,她的家境非常不错,父亲曾任沛县县令,与当地的权势之人均有来往,而且,吕后长的非常漂亮,当时上门提亲的人中不乏一些富家公子。

但是吕公并没有早早地为女儿定下亲事,却在一次宴会上看中了一位大话连篇的中年人。吕公认为:这个人以后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主动提出将吕后许配给他。这个中年男子就是刘邦。

刘邦比吕雉年长二十多岁,当时他只是沛县的一个小官,不仅酗酒还很好色,并且,还有一个私生子刘肥。从选择配偶的角度来看,刘邦根本就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吕太公执意如此,任凭吕雉的母亲如何哭诉反对,都无法改变他的主意。

吕后听从了吕公的安排,婚后尽心伺候刘邦,为其生儿育女,还非常幸苦的在田间耕作以补贴家用,而且,对刘肥也是视如己出,爱护有加。可以说,当时的吕雉非常勤劳善良,完全看不出她后期暴戾的样子。

公元前209年,刘邦在得知各地爆发反秦起义后,认为在如此混乱的局势下,自己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他踏上了反秦起义的道路,而吕雉则留在了沛县。刘邦在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并没有想起吕雉,反而整日流连于酒色。等到他在彭城一带打了败仗时,才想起去接他,而此时的吕雉已经被项羽带走作为人质了。

再次见到吕雉时,是在与项羽的阵前对垒之时,项羽以吕雉作为要挟,劝刘邦投降,但是,刘邦却不为所动,甚至说:“你要杀就杀了吧。”或许这是一种为了保全吕雉的策略,但是,作为当事人的吕雉心中怎么也会留下一个疙瘩。吕雉当然没有就这么死了,两军议和,吕雉被送回了汉营之中。

但是,经历过这么多的吕雉,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女孩了,而且,由于年老色衰,再也无法引起刘邦的兴趣。此时,两人之间的夫妻名分更多的是夹杂着一些政治诉求。失宠也罢,政治婚姻也罢,这些吕雉都能接受,让她实在不能接受的是,从敌营被放回来以后,竟然发现刘邦身旁多了一个极其妩媚的戚夫人。

戚夫人是刘邦在四处征战时偶然认识的,她年轻漂亮,极善歌舞,尽得刘邦欢心。而且,在汉室天下初定之时,吕雉被册封为皇后,其子刘盈被封为太子,戚夫人竟然给刘邦吹枕边风,试图争夺吕雉母子的地位。可以说,这无疑是对吕雉正面宣战了。

如果让戚夫人得逞,那么,吕雉不仅多年辛苦白费,而且,后半生还会一直生活在屈辱惊吓之中。而且更让吕雉更担心的是,刘邦对软弱的刘盈并不看好,反而特别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看到刘邦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刘如意,吕雉的心越发的不安了起来。

但是,此时的吕雉并不是个软弱无能的小女人了,经过岁月的打磨,她已经是个善于摆弄权势的女强人了。为了巩固自己的汉室政权,她助刘邦先后除去了韩信和彭越,当需要对付戚夫人的时候,她自然也不会手软。

虽然,戚夫人在刘邦面前备受青睐,但是,她毕竟只会歌舞完全不懂权势,在朝堂上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因此,尽管刘邦多次试图废除太子,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后来,吕雉在张良的帮助下请动四位隐居深山的高人商山四皓来帮助刘盈。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人也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这四个人刘邦曾多次邀请都没有能让他们出山,现在,刘邦看到他们乖乖地协助太子,便对戚夫人说:“我也想废除太子,但是,如今他羽翼丰满,地位已经难以撼动了。”

在刘邦去世后,戚夫人果然遭到了残酷的报复。吕雉将戚夫人监禁,然后,设计毒害了刘如意。最后,吕雉竟然派人将戚夫人的手脚斩断,毒瞎耳目,将其变成了一个“人彘”,还让这个人彘在厕所里足足蠕动了三天三夜。

在此之后,吕雉又先后杀死了刘邦的其他儿子,极大地削弱了刘氏权力,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甚至,试图彻底吞噬刘氏王朝,可见,吕雉是有多么的痛恨刘邦。公元前180年,吕雉归西,随后,她的势力集团被慢慢瓦解,而她妄图取代刘氏的计划,也终于宣告失败了。

汉朝统一后,吕雉是最有权势的女人。一般来说,一旦女性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国家的政治局面将陷入混乱。但是,吕后不但能够在权利的争夺中获得成功,而且在她执政期间,整个国家发展的还是非常好的。

王立群就曾对其评价道:“吕后最有贡献,毕竟是她和他的儿子在称制的这15年之间,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为即将到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所以在秦王朝十几的参照通知,四年的楚汉战争以后,吕后给了老百姓喘息的机会,还废秦变法...

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

【导语:刘墉在今天依然声名远播的原因,正是依靠一些戏说、趣说的故事形成,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刘墉的形象也逐渐与真实形象偏离。其实刘墉不是一名状元,而是乾隆十六年的一名进士,但是成绩也很不错,第二甲第二名。他也不是一位“罗锅”,身材还很挺拔,个子很高。同时,这位深受民间喜爱的刘墉老爷子,出身也不是平民,他能做到高官,确实自身有很厉害的本事,但绝对不是什么励志典范。】

刘墉传奇故事

关于刘墉的传奇故事不少,今天就把刘墉跳河这个桥段给大家讲一下。

话说有一日,乾隆与和珅在颐和园闲逛,乾隆觉得无趣,就派人去召刘墉前来解闷儿。和珅一听乾隆要找刘墉前来,脑子里就冒出来一个坏点子,他和乾隆说,大家都说奴才圆滑,说刘墉清廉正直,我却不信,不如刘墉一会儿前来,皇上您让他去死,看看他是否能够奉旨呢?乾隆一听,觉得妙极。

刘墉接到了乾隆的召唤,马不停蹄地赶来了颐和园,只不过刘墉并不知道乾隆与和珅要算计他,还蒙在鼓里。乾隆见到了刘墉前来,立刻对刘墉说道,如果皇帝想让臣子死,需要找什么样的理由合适?刘墉一听有点摸不到头脑,但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立刻肯定地答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哪还用什么理由呢?”乾隆一听心中暗喜,和珅也在一旁幸灾乐祸。

乾隆立刻说道:“那你现在就去死吧。”刘墉一听这话,再看俩人的表情,知道他们憋着坏呢,于是淡定的说道:“敢问皇帝,希望臣怎么个死法呢?”乾隆一听,嘿,这刘墉真倔啊,还问死法,而不是跪地求饶。正好他们走到了昆明湖,就对刘墉说,你跳湖死吧。刘墉应了一句,就真的向着昆明湖走去了。

起初,乾隆与和珅还在哈哈大笑,他们觉得刘墉这股耿直劲儿特别有趣,很快,他们的笑容僵在了脸上,因为刘墉真的“噗通”一生跳了下去,这一下可把二人吓坏了,这逼死大学士的罪名他们可不愿意担这罪名。正在担心的时候,不一会儿刘墉水淋淋地爬上岸来了。

乾隆与和珅稍稍心安,乾隆一看刘墉回来了,于是继续板着脸假装呵斥,你刘墉不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吗?怎么狼狈不堪地回来了呀?”刘墉听了也不恼,慢条斯理的说道:“回皇帝话,臣本来一心求死,却在入水后遇到一人,就回来了。”乾隆有点不耐烦道:“你编,你继续编,朕听着呢。”

刘墉继续说道:“臣遇到的这个人是屈原,屈原对臣说,我死了是因为我伺候的是昏君,你刘墉服侍的是明主,你跳水自尽这不是玷污皇帝圣名吗?臣一听,大觉惭愧,就急忙回来了,臣有罪。”乾隆一听这话,哈哈大笑,与和珅说道:“怎么样,刘墉果然没有求饶吧。”说罢,二人离开了,只留刘墉在风中凌乱。

历史上的刘墉

刘墉的出身并不是平民之家,也不是什么励志传奇,他的父亲是清朝名臣,他的曾祖父刘必显和祖父刘棨也都在朝为官,是典型的官宦世家。刘墉考取进士,也是以恩荫举人身份考来的,这个“恩荫”说白了就是借了祖父辈的光,换了一种形式搞的“世袭”,在今天叫拼爹。

即便如此,刘墉这辈子也不太顺当,显示老爹出事被牵连,后来又被外放做地方官,后来还是靠老子的关系才能重新回到仕途正轨。刘墉本人确实有本事,为人刚正不阿,继承了他老爹的耿直的性格。

刘墉虽然厉害,但是却没有如戏说中那样与和珅斗了一辈子,毕竟在乾隆年间,能与和珅斗一斗的恐怕就只有阿桂了,至于刘墉与纪晓岚根本都不够看。刘墉真正意义上与和珅发生了一次分歧,大概也就是在处理山东巡抚国泰一事上,算是有一些针锋相对的意思吧。

当时刘墉奉命与和珅一起查山东巡抚国泰,刘墉假扮道士私访,查到了国泰以荒报丰三年,不按时纳税的人就会被法办,搞得民不聊生,甚至一些正义之士,敢于进京举报的进士和举人,也被国泰给杀了9人,典型的目无王法。

但是此时,皇妃与和珅已经有偏袒国泰之意,结果刘墉装傻充愣,两耳不闻,直接据理力争,把国泰给办了。

经过这一次之后,和珅的权力越来越大,刘墉也就没再体现出刚正不阿的一面,在这个时期的刘墉或许懂得了明哲保身之道,选择了采取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开始取悦于乾隆与和珅。或许一些传奇的趣事,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就是不知道是民间为了体现刘墉的智慧而形成,还是为了讽刺刘墉而形成了。甚至在一次同僚中人追忆唐宋宰相吃堂餐的时候,刘墉听后,居然来了一句“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让人大跌眼镜!

“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在嘉庆年间,查办和珅的时候,刘墉也参与了,不过这个时候,算不得什么正直了,毕竟在那个时候,对和珅已经是人人喊打了。

史上死的最惨的君王是谁?

古代的君王有各种死法,但最惨的一定是战国时期的齐湣王。(老规矩,下面不仅会讲他惨在哪里,还会分析背后的原因)

在古代混迹权力圈,性质其实跟如今的资本运作很像:回报越高、风险越大;而其中的天花板职业——帝王,所对应的权力、利益几乎是上不封顶的,所以风险也最高。

“总有刁民想害朕”,这句话不是戏言,而是历代帝王的真实体验,所以古代皇/王宫的禁军、侍卫都是比较精锐的,属于业务、忠诚度都顶尖的群体。

但即使这样,仍架不住暗箭难防。几千年的历史上,抛开改朝换代时被一股脑全族清除的情况,在政权运作期间,仍有许多帝王死于非命,大多是因统治集团内的争权夺利事件,遭到大臣、宗室的毒手。

按照恶劣程度由轻到重排序,古代帝王的死法大致有这几种:

第一类,被毒杀,也叫鸩杀,在大一统时期这一方式最为常见,优势是防不胜防,而且能够很好地隐蔽凶手、比较“文明”,实为谋杀帝王的首选良方。许多帝王暴毙,八成都是中了毒,最为经典的是被“跋扈将军”梁冀毒死的汉质帝,被老婆女儿用毒饼谋害的唐中宗李显;

第二类,被缢死,也就是勒死,好处是留个全尸、体现对帝王最后的“尊重”。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在面临江都政变时,曾经请求喝毒酒自尽,但遭到拒绝,随后被叛军用白绫缢杀;

第三类,直接用武器砍死。这种方式比较少见,毕竟在古人看来,对帝王施加兵刃很不道德,不利于占据舆论优势。曹魏的倒数第二位皇帝曹髦就被司马昭的人当众捅死,一度闹得群情激奋;朱温则派人在皇宫里将唐昭宗追着砍死,非常令人不齿。

第四类,饿死。据不完全统计,以这种悲惨方式离世的有夏朝末代君主桀、春秋首霸齐桓公、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战国期间的末代齐王田建、南北朝期间的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的感觉一定不好受,但这并不是最惨的死法。

最后一种,也是最惨的,目测是齐湣王专有。公元前266年,范雎在劝说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强化王权时,曾经列举了过去两位君主惨死于臣下之手的例子:

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

他说的就是齐湣王及赵武灵王之死。由于这两起事件据当时并不久远(10-30年前),都是秦昭襄王本人在位同期发生的,范雎不可能信口胡诌,真实度极高。也就是说,齐湣王被抽筋后吊在房梁上、挣扎了一夜才被折磨致死。

纵观史书,齐湣王是死的最惨烈的帝王。那他“何德何能”会被这样对待?没别的原因,这是大国博弈时代惨烈程度的最真实反映。

齐湣王的惨死,反映了一个最朴实的道理:枪打出头鸟。

战国前半期,齐国曾经是最大赢家;齐湣王在位期间,齐国更是一度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状态。

公元前391年,齐国大族田和把齐康公被放逐到一个海岛上,自己鸠占鹊巢、成了新的齐君。自此,姜太公后裔统治了近600年的东方强国改换门庭,变成了田家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姜”。

田和之所以没有变更国号,很大程度上由于这是一块金字招牌。在过去的数百年间,齐国一直稳居顶级大国之列,地理位置优越、地缘政治一流、自然资源丰富.......无不让人眼红。也许曾经有诸侯比齐国强,但绝对没有比它过得更滋润的。

但在田氏掌权初期,隔壁正是如日中天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父子俩的经营下,强大的魏国人才济济、国力强劲、武功赫赫,西边的秦国被打得毫无脾气,东边的齐国也经常被饱以老拳。

但到了齐威王在位期间,齐国的形势有了巨大转机。

一方面,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行军打仗,齐国的综合实力逐步强盛;

另一方面,在魏惠王的统治下,中原老大魏国开始走下坡路,而且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开始东进,不断对魏国进行冲击。

蛰伏许久的齐国抓住上述形势,通过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一战,干脆利落地将魏国打趴,曾经强横一时的魏武卒灰飞烟灭。下一年,秦军抢占河西之地,魏国在东西夹击西下彻底歇菜,完全告别了超级大国的地位。

接下来是齐、秦、楚三足鼎立时期,齐国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在连横、合纵间游刃有余,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公元前314年,趁着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派兵仅仅用了50天就占领燕国全境,“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创造了大国兼并的奇迹。

这自然引起了其它列强的不满,在各方的压力下,齐国席卷众多财富后撤出燕国,也因此埋下了两大隐患:燕国的仇恨、各国的警惕。也就是在这一年,齐湣王田地即位。

下一年,不愿坐视齐国得势的秦国出招了,他们派出张仪忽悠楚退出与齐国的联盟,随后在丹阳、蓝田两次重挫楚军,拿下了汉中郡,楚国元气大伤。接下来,秦国经过软硬两手操作,成功逼迫楚国与其和亲,实现了对东方集团的重大战略胜利。

但在前296年间,齐国抓住楚怀王客死咸阳的机会,纠集联军攻打秦国,大军一度逼近函谷关,不可一世的秦国也不得不割地求和。

下一年,随着赵武灵王被饿死沙丘宫,战国彻底变成了秦、齐一西一东并立的格局。但这也是齐国最危险的阶段。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己称西帝,随后派人尊奉齐湣王为东帝。看似承认两国并驾齐驱、均分天下,实际上却是一石二鸟:

祸水东引,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

往齐湣王脸上贴金,助长他的野心。

齐国当然有聪明人,所以最终齐湣王仅仅称帝两天、过了把瘾,就改回了王的称号。但可惜的是,他的野心却真的被空前刺激、随之膨胀了。

两年后,齐国趁着隔壁宋国内讧,一举灭掉了这个有着“战国第八雄”之威名的五千乘之国,国力空前增强;被红利冲昏了头脑的齐湣王,接下来步子迈得更大了,他南侵楚国淮北地,西击三晋(韩赵魏),甚至还想干掉周天子、取而代之。

从之前齐灭燕事件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存在“大国均衡”政策,即任何一国都不希望一个超级强国出现,大家都菜鸡、天下才安全,这也是合纵战略屡屡被连横破坏的原因。

如今,齐国步子迈得如此之大,自然激起了公愤,更何况还有内外两颗暗雷:

外部,燕国为报当初几乎灭国之仇,已经卧薪尝胆近30年;

内部,灭宋之后的齐湣王为了强化权力,准备对孟尝君田文动手,后者逃到魏国、担任宰相,积极推动各国伐齐。

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公元前284年,燕、秦、三晋组成了五国联军,在名将乐毅的率领下大举压境。齐军主力一战而溃,都城临淄沦陷,齐湣王仓皇出逃。

然而,在接连跑到卫、邹、鲁等附属小国时,看不清局势的齐湣王仍旧摆着东帝的架子,结果到处不招待见、又灰溜溜跑回了齐国莒城。

我们注意到了,联军中没有楚国。楚王虽看不惯齐王的嚣张,但一个被打倒的齐国并不符合楚国的利益。因此,到了此时,楚王派来了淖(nào)齿救援齐国,目的有二:不让齐国倒下;或者退而求其次,收回失地、瓜分利益。

见到齐湣王后,淖齿被封为宰相,担起了护国重任。然而,也许是眼见齐王不可救药,或者因为被齐王的嚣张跋扈惹怒,没多久淖齿就撕破脸,他痛痛快快地数落齐湣王的罪行后,将其剥皮抽筋、吊在屋梁上折磨了一夜,任其在无尽的痛苦中哀嚎而死。

后来,齐国虽侥幸复国,但再也没了当初的实力与雄心,在躺平中浑浑噩噩了几十年后坐等灭国。

客观而言,齐湣王本身并没有错,“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家一国想称雄天下有什么问题?但有理想不代表能肆意妄为,实力强劲、地理优越如秦国,尚且用时100多年、温水煮青蛙般慢慢耗死各国,齐国的心急,结果当然是把自己绊个大跟头。

如果没有绝对碾压的实力,为国者要低调,做人更是如此,以免枪打出头鸟。

特朗普为何云淡风轻?

特朗普根本不担心众议院的弹劾提议被通过,对他来说,无论什么样的结局,注定都会被记载于美国的史册之上,而且是以斗士之名被记载。

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两次被弹劾的总统,如果是其他的美国总统,肯定会羞愧难当,遗臭万年。但是对于特朗普来说,这这种弹劾简直是给他颁发的勋章!

为何要弹劾特朗普

特朗普只有几天的任期,在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张罗”下,第二次弹劾特朗普的议案被通过。这次弹劾其实象征意义比实际意义大得多,特朗普已经经历了一次弹劾,他全身而退,而此次的弹劾估计连法律流程都走不完,特朗普就会离任。

美国建制派要在此时弹劾特朗普,主要目的有两个:1、羞辱特朗普;2、打压特朗普主义在美国政坛的蔓延。

羞辱特朗普是因为建制派痛恨特朗普,痛恨特朗普主义。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要挑战美国政治潜规则的总统,他要把“美国的总统变为美国真正的总统”。也就是说,特朗普不希望像过去那些美国总统一样成为美国权贵集团、既得利益集团、幕后政治势力的管家,他想要让美国总统成为真正的掌权者,领导这个国家前行,而不是那些强大势力的代言人、傀儡和利益输送者。

这就是特朗普主义的核心,这种政治思想让美国建制派相当的恐惧,他们“统治”了这个国家长达200多年,此时有个“唐吉坷德”跳出来挑战大风车,一定要坚决的打压,不但要打压,还要从精神上消灭它,让这种思想彻底的从美国政坛消失。这就是要弹劾特朗普的主要原因。

特朗普根本不在于弹劾

特朗普只有几天的任期,此时众议院通过了弹劾他的决议。特朗普和建制派都清楚,这种弹劾对特朗普来说几乎毫无意义,连基本的法律流程都无法完成,即使在1月20日前的最后一分钟,特朗普依然是美国法定的总统。

美国上上下下都清楚弹劾特朗普不过是一场政治闹剧,无非是恶心一下特朗普。这更加让人清楚的看到了建制派的恐慌,看到美国政治存在的特朗普所说的黑幕和交易。这种结果其实是特朗普愿意看到的,这种举动其实让更多的人来支持他。

建制派对特朗普越打击,越苛刻,就越让美国民众心生疑窦,特朗普真的如建制派所说的那么不堪吗?真的是美国主流媒体、舆论所宣传的那样吗?

越来越多的支持者涌入华盛顿,甚至是美国的民兵组织也向华盛顿进发,他们难道真的是被特朗普煽动的,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

特朗普的选择

特朗普可以不在意弹劾,他的未来在哪里?再过几天,他将黯然下台,接替他的是在美国政坛混迹50多年的老油条政客拜登,权力再一次回到了建制派手中,美国政治终于重回正轨。

一切又回到了过去?不会的,特朗普给美国政治留下的遗产是影响深远的特朗普主义,特朗普可以肯定的是将彻底的消失于美国政坛,但是他留下的特朗普主义却会生根发芽。未来还会有第二个特朗普,第三个特朗普出现。

特朗普会在1月20日平稳的移交总统权力给拜登,他用拒绝出席总统就职仪式的方式来给美国建制派最后一记耳光,他用这种方式维持自己的体面。

综上

综上来看,弹劾特朗普只是一场政治闹剧,这种方式既显示了美国建制派的心虚,又好像是给美国历史与众不同的总统特朗普颁发了一枚巨大的勋章。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