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渐被电脑取代 专家建议 找回写字能力

彩虹网

面对提笔忘字的频繁出现和汉字书写的越来越陌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这似乎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而对于教师们来说,书写除了是一种工具,还有着检验是否“抄袭”的额外效果;在文字工作者看来,手写虽然慢却能更好地配合思考……

如何解决汉字书写的难题?语言方面的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增加中小学生的书写时间,尽量不借助电子工具做作业等。

学生想通过填写问卷,记者发现大多数被访者认为高科技快速发展,生活日益电脑化是让大家没有机会书写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对于书写,在现在生活中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张澍是历史系的大三学生。他也经历过写字如家常便饭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那会儿,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就没有能用到电脑的。

但进入大学后,不论是作业还是笔记都可以通过打印、复印来获得。他说自己宿舍一个哥们儿,一学期都不带笔上课,竟然考试成绩也不错。

张澍说现在平时生活里用笔的地方也少了,除了填写表格或是签名。他说也会羡慕那些字写得好看的同学,但并不会去模仿,因为觉得没什么用。

可在以前,他并不这么想。高中同学给其他学校的女孩写信,一周后等来的回信竟然只有一句话,“你的字太丑了!”而由另一位写字好的同学执笔后,就盼来了期望中的回信。“虽然最后也没在一起,但至少那会儿写好字还是很管用的。”

而现在,谁还会写信呢?就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和女朋友聊天可以用QQ、微信。即问即答。

但张澍告诉记者,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他们要写的字还是要比其他系多一点,甚至每学期都有需要手写的论文。有一些老师认为手写论文既能避免抄袭,也能让学生们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学生们却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原因很简单,打字比写字快多了。

“这是个快的世界,快就代表一切。不会写字,现在没那么严重了。”张澍这样想。

文字工作者而对于文字的崇敬,在做了一辈子编辑的范蔚萱身上显现的更彻底。范蔚萱认为电子化办公和写作对于提高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时至今日,虽年过半百,写作的时候他仍然会用手里的笔把文字落在稿纸上。他觉得,写字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也是思考的过程,甚至能成就友谊。

三十年前,他还是报社的记者。当时,每个记者写字的风格都不同。印刷工人们也都“认人、认字”。

每当其他工人看不懂范蔚萱的字的时候,他就会接过来。同样的,其他同事也都有“专职”的排字工人。日子久了,记者、编辑、排字工人就成了朋友,友谊甚至延续到现在。

后来,范蔚萱离开了报社,在杂志社、出版社做编辑。伴随着电子化,手写的稿子逐渐被淘汰了。但他这一代文字工作者,大多数还是喜欢手写。因为,手写的更有感觉。

他也承认,手写的速度比较慢,但却能跟大脑配合得更好,也会让思维更缜密,还能避免出错。而即使出错,用修改符号修改的过程又是一种思考。不像用电脑,一个键就能删除;几个键就能复制粘贴,手写都要动脑子。

而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手写这样的“慢动作”开始被高速的打字所替代。范蔚萱觉得,这是必然的事情。但高速的背后,牺牲的是手写带来的书写个性,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思考。

老师说可是有着30年教龄的熊黑钢却不能认同这个观点。对于写字,这位联合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授颇有感触。

熊教授觉得,现在不仅90后的学生们不写字,就连70后、60后,甚至50后的高校教师们也写得越来越少。而十几年前,“写字是天经地义的”。

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80、90年代时期的教师,板书是曾经的基本功。因为板书主要给学生看,所以那会儿学校对教师书写板书的工整度有着比较严的要求。而且学生们也会评价哪个老师的板书写得好看。“被学生说写得难看,真是件挺丢人的事。”

不仅是上课,教学竞赛也需要写板书。而字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评委的打分,所以很多年轻教师在竞赛前会拼命练字。熊教授记得有一个同事,在竞赛前一看到黑板就得上去写。

老师担心字写不好丢人,学生则担心丢分。熊教授说,当年判卷子或是改论文的时候,写字好的学生会占便宜,能不扣分的就不扣;而写字不好的会吃亏,属于能扣分的就扣。因为那会儿的老师都觉得,写字好坏是个态度问题。

但现在,老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PPT幻灯片,不仅速度快,而且使用方便。一节课下来,板书少之又少,甚至个别教师根本就不写。而学生也不需要记笔记,把电子文档拷走就行。甚至论文、作业也几乎都是电子版。

只不过,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考试还是用手写的。熊老师向记者抱怨,现在批改试卷非常“痛苦”。“别说好不好看,能认识就不错了!”熊老师说,有的学生写出的就不是中国字。

现在教学竞赛也靠PPT。反倒是一些岁数大的教师开始着急。他们认为玩不转电脑,做出的东西没年轻人花哨。

熊教授认为,PPT等一些电子软件确实让教学多元化,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书写是中国人最根本的文化。”而且,通过书写可以很明确地反映书写者的心理和态度。在他看来,论文是原创还是拷贝,通过字就能看出来。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的张明山主任称,人脑对于汉字的记忆一般有一个过程,认识一个汉字除了需要看,还需要反复书写,加深对它的记忆。所以上学时期,老师会要求抄写、默写,这样可以动用五官,对汉字有更深刻的记忆。

而随着长时间不书写汉字,会将原本记忆深刻属于第二级记忆的汉字,逐渐转化为第一级,只认识却忘记书写,造成提笔忘字。

目前键盘时代,很多人都使用电脑打字,一些输入法十分智能,只要输入几个字母就能打出汉字,这让大脑在输出汉字时一直处于选择状态,少了手写对大脑的刺激,大脑对于汉字的记忆能力自然减弱,人们能写出来的汉字也就越来越少。

北京语言大学董树人教授退休后教过日韩留学生汉语速成班,他上午告诉记者,日韩学生的书写能力比同龄的中国学生要好,“像日本留学生,接收能力不错,写出来的汉字也挺好看。”在董教授看来,他们对书写的重视程度要强过国内。

董教授表示,现在的小孩子大多都是电脑迷,连书都不愿意看,更别提写字了。“长久以往,小孩子对汉字的掌握就会成问题。”

对此,教育部门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比如增加中小学生的书写时间,尽量不借助电子工具做作业等,都是可以尝试的。

汉字有它书写困难的地方,但也有好处。董教授表示,汉字有对汉语的适应性,换成其他形式可能就无法表达出准确的意思。而且中文里同音字很多,如果不使用具体的汉字就无法表达清楚。因此不能只看到难的地方,还要看到它的优点。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根不能断。”董教授如此形容汉字。

4年前嫁到日本的陈女士告诉记者,日本社会电脑化的程度高于中国。但日本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仍然非常重视书写。

陈女士嫁到日本的第一年,她给远在中国的父母发了电子邮件拜年,她的日本丈夫却觉得这样不妥。“他觉得还是应该手写一封信,这样更能体现尊敬。”陈女士说,日本人平常也会以邮件为主,但给至亲好友的信仍然会先选择手写。

在日本人的眼中,短信等现代电子通讯手段只是电话的一种替代产品,私密的、表示尊重、祝福的语言还是需要手写。陈女士认为,手写对他们来说是件很“神圣”的事。

日本每年都会推出用毛笔书写的“年度汉字”。学生、家庭主妇、公司职员通常也以会书法而自豪。虽然日文的汉字与中国汉字有一定的区别,使用也有不同,但重视的态度却远远高于中国。

记者 王妍 任佳 范博韬 刚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