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彩虹网

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服务主体需求分析示意图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这一判断广为传播,他敏锐地看到,拥有13亿多人的中国正在上演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将给世界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城市化是在汹涌澎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背景下推进的,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交往方式,而且正在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运行、管理、服务方式,使得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化,由此催生了现代“智慧城市”,而这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激动人心的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什么?支撑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有哪些?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怎么?这些无疑是人们在此领域中最关注的问题。近日,在四川省彭州市举行的智慧城市院士论坛上,与会的各位院士就上述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探寻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

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支撑

对“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起源,中科院院士尹浩在论坛发言中介绍说,2010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愿景,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6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信、水和能源。它们之间相互协作衔接,组成宏观系统。此后,各类有关“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模型架构及建设实践在世界各地纷纷出现。

在尹浩看来,智慧城市的特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引用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和国际电信联盟联合给出的定义,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创新城市,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改进生活质量、城市运行与服务效率和竞争力,同时保证满足目前和未来对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对智慧城市的具体定义和描述虽然不同,但是就其涉及到的技术创新层面有基本共识,认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依托大数据构建虚拟城市

城市中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是红绿灯和摄像头,虽然二者物理空间上近在咫尺,但是毫不关联。杭州市萧山区基于城市大脑,实现了红绿灯与摄像头之间的数据联结,优化红绿灯控制策略,大幅提高了行车速度,特别是特种车辆的行车速度。邬贺铨用这个例子来诠释充分挖掘交通大数据资源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重大变革,而这正是破解城市拥堵痼疾的一帖良方。

邬贺铨提出,城市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宝贵资产。对于城市治理者来说,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各类城市大数据,包括人口大数据库、法人大数据库、地理信息大数据库、经济大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的共享、融合和充分挖掘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政府电子政务水平、促进政务公开透明,而且可以借助大数据提高交通通行效率、环保检测监督水平、社会治安保障能力等。建设智慧城市要求不断增强对城市大数据的搜集、储存、共享、挖掘、保护和利用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挖掘利用的集约性。

除了基于传统政务管理和服务形成的数据之外,打造智慧城市所需的各类数据信息往往需要创新性的采集和生成技术和手段。工程院院士、雷达和信息处理专家毛二可告诉记者,像彭州这样的山区城市,预防山体滑坡这类地质灾害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内容,而引入边坡雷达技术,进行实时数据收集和监测至关重要。

物联网联通城市的虚拟与现实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