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称帝,如果袁术称帝时吕布支持袁术当大将军

彩虹网

袁术称帝,如果袁术称帝时吕布支持袁术当大将军?

朱元璋打江山时,朱升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也是这么做的,最后能够在四面环敌的背景下脱颖而出,消灭群雄,建立了大明朝。

朱升提出的“缓称王”,是从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袁术就是前车之鉴。

袁术称帝,如果袁术称帝时吕布支持袁术当大将军

袁术迫不及待地称帝,本就是作死,再加上袁术也没有治国之能,历史的结局就是他们的结局。

天下进入诸侯割据,谁都想称帝,即使不想称帝的,也想效仿齐桓公,辅佐献帝,成为霸主。

袁术称帝,各路诸侯当然是不会爽的,讨伐袁术,也是师出有名。

山高皇帝远的刘璋就不说了。

袁术和吕布的地盘,南边是孙策势力,西面是刘表、张绣势力,北面是曹操。曹操的北面还有袁绍、公孙瓒。

刘表一直就想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跟曹操、袁术的关系都不好,只要别人不招惹他,他也不会主动出兵。袁术称帝,刘表不打袁术,袁术也不可能向西发展,扩充势力。

曹操手上有汉献帝,袁术称帝,他第一个不答应,必须以天子名义讨伐袁术。

孙策这时候已经占据江东,有了自己的实力,只是在名义上归属袁术。孙策是打江山的人,借了几千人马把江东给打下来了,怎么可能会怕袁术,不敢反袁术呢?

孙策打下江东后,就向汉室进贡表忠心。袁术称帝,孙策写信劝阻袁术,袁术不听。孙策果断脱离袁术,并加入讨袁。

孙策脱离袁术是迟早的事,袁术称帝让孙策可以名正言顺地脱离袁术。

袁绍早就有野心,而且他跟袁术关系本来就不好。袁术称帝,他也是不爽的,更不可能去承认袁术的合法性。袁绍不参与讨伐袁术就不错了。事实上,袁绍也趁着南方乱局,专心去对付公孙瓒,闷声发大财。

袁术和吕布的主要敌人就是南面的孙策和北面的曹操。其他的诸侯即使不出手,在名义上都是属于汉室的,代表的都是曹操一方。袁术在政治上处于绝对的下风。

袁术和吕布两个人又不是什么好东西。袁术骄奢淫逸,治国无方,又遇上天灾,把地盘搞得一塌糊涂。吕布眼中只有利益,也不可能真心诚意地为袁术当大将军卖命。

历史上袁术本来就是与吕布联合的,只是陈登父子随便几句话,就把吕布拉到了曹操一边,可见吕布是多不靠谱。

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很多事情靠政治就能解决了。曹操已经在政治上搞定了吕布,那就不存在吕布对抗曹操的战争了。

袁术称帝后怎么样才能一统三国?

袁术想破局真的太难了。

先说结论,袁术称帝太早了,导致刚刚占领江东立足未稳的孙策短时间内整合好了江东力量与他决裂,失去了一大块潜在的势力范围。而且直到袁术即将败亡之前袁绍才彻底消灭公孙瓒势力,失去了南北合流的机会。

但是,袁术和袁绍之间相当不对付,在袁术颓势尽显的时候两人才开始商量合流的事。

要知道的是,袁绍和袁术俩人的势力无论是地盘大小还是治下人口数量,抑或是粮盐产量,那可都是第一梯队的。

袁绍的河北大平原,还有袁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那都是响当当的地盘,他们俩要是真能精诚团结,那绝对是天下第一大势力,甩第二三条街那种。

问题在于,袁绍和袁术俩人由于竞争地盘发生过至少两次正面冲突。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反董联盟十八路诸侯里边有个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是袁绍和袁术的堂兄弟。这哥仨都是袁汤的孙子。

袁汤至少有4个儿子:袁平、袁成、袁逢、袁隗。

袁平的儿子是袁遗。袁逢有至少四个儿子:袁绍、袁基、袁术、袁叙。后来庶出的袁绍过继给了袁成。袁隗的儿子据一些说法是袁胤。

袁绍组织反董联军后,当时留在洛阳的袁隗和袁基都被董卓灭门了。

后来董卓西退,联军解散之后,袁绍和袁术一北一南发展根据地。

袁绍最早就是个小小的渤海太守(还是董卓封的),后来赚取了蠢蛋韩馥的冀州之后才算有了争雄天下的本钱。

袁术的起家经历比较好玩。当时董卓拉拢袁术封他为后将军,袁术害怕惹祸跑到了南阳。南阳在当时算是全天下一顶一的大郡,但是太守张咨过于混蛋,于是被长沙太守孙坚杀了。袁家毕竟是天下顶尖豪门,孙坚自己起兵北上的时候先杀荆州刺史王睿,又杀了张咨,可能也是害怕朝廷怪罪,就投靠到了袁术旗下,不过这个投靠其实更多是合伙的意思。所以说,袁术的起家之本其实是在荆州。然后,俩人联手向东拓展,占据了豫州的部分郡县。

之后就是反董联军了,联军散伙之后袁绍也看上了豫州的地盘,想让部下周昂担任豫州刺史,于是就和袁术打了一仗。虽然袁术倒是赢了,但亲哥俩就这么结仇了。

再往后,袁术和公孙瓒、陶谦结盟防御袁绍,袁绍只能和新上任的荆州刺史刘表联手进行钳制。当时袁术派孙坚进攻刘表主要是为了夺回荆南的地盘,可惜孙坚战死了。

孙坚一死,袁术手下就没有能领兵的大将了,再加上自己也没什么稳固的地盘,只能联合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攻打已经占据兖州的曹操,但被击败(匡亭之战)了,于是只能退保豫州和扬州的交界地带。后来,袁术杀死扬州刺史陈温,占领了江北一带的地盘。

就这样,袁术得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富庶根据地,也就是演义里说的淮南。

因此,从地理上来看,中国东部近海地区从北往南的诸侯依次是公孙瓒(幽州)、袁绍(冀州)、田楷(公孙瓒部下,占领部分青州地盘)、陶谦(徐州)、袁术(淮南)、刘繇(扬州)。

袁绍和袁术在扬州问题上又一次出现了矛盾。袁绍想让上边提过的袁遗接任扬州刺史一职,但是袁术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于是袭击了护送袁遗的军队。袁遗兵败只能往回跑,在沛县一带被乱兵所杀。袁术的这一次行为导致袁家兄弟身死,基本上相当于和袁绍撕破脸了。

袁术本来想一举吞并扬州,但是朝廷派了刘繇来当刺史,而且刘繇还是被孙策的舅舅吴景和堂兄孙贲接引到曲阿的。后来孙策之所以能获准进攻江东,就是打着为袁术收服扬州的名义。

按理说,孙策刚刚攻下江东的时候,如果袁术想办法召回孙策,派自己的亲信接手,那么孙策还真不见得能抵抗的下来。但是袁术非得缺心眼着急称帝,结果立足未稳的孙策获得了大义名分,反倒站稳了脚。

孙策攻下江东是196年,袁术称帝是197年,而此时袁绍还在华北和公孙瓒拉锯。就算袁术此时和袁绍重归于好,联手进攻正处于刘备吕布乱战局面下的徐州,他俩也不见得就能打通地盘。

之后,曹操、刘备、孙策、吕布四个势力联手绞杀袁术,再加上当时淮南出现了受灾情况,因此袁术虽然没有被一举消灭,但是也元气大伤了,几乎没有再起之力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袁术群嘲吸引火力,给了袁绍闷头发育的机会。由于曹操等临近诸侯着眼于袁术,袁绍在避免两线作战的情况下全力进攻公孙瓒并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河北霸主。

如果此时袁绍全力南下迎接袁术,袁术其实或许还有救。

可是袁绍就想吃现成的,袁术想过来他可以接纳,想让我过去救你,没门。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曹操对于发小袁绍的评价真是一针见血。

于是,袁术基本上就凉透了。

所以说,袁术真想一统三国,得从占据淮南开始改剧本。

首先,袁遗过来的时候别急着哄人家走,虽然扬州不能给,但是可以给一个大郡太守当当,毕竟是自家人。这样,袁术和袁绍就不至于完全决裂。

然后,一定要想办法和袁绍搞好关系,两人争取从南北双方向侵蚀徐州,这个不需要太着急,能吃多少吃多少。

在孙策占据江东之后想办法给他调回来,甚至可以把他爸当过的豫州刺史封给他,然后派自己的亲信接手并消化长江下游那些开发度比较高的郡县。再往南那些蛮荒未开化的郡县说不好听的要不要两可。

下一步,袁术必须想办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向北拓展,争取打出一个南北通道,但这肯定是最困难的一步。这个时候,袁术要面对的是吕布,吕布的并州军在当时可能是全中国最能打的。而袁绍这时候哪怕没有和曹操交恶,那也是和公孙瓒对峙的关键时期,很可能没法派出一支主力南下。

如果袁术真的打赢了吕布,两袁合流,几乎东边半个中国都是袁家的了。如果进展顺利,袁术拿下徐州,袁绍拿下幽州,那么哥俩甭管谁当皇帝,中国都得进入东西朝时代。

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半个豫州+大半个扬州(其实扬州的主要人口钱粮几乎都在袁术手上了),你告诉我全中国谁能敌得过他俩,你真指望那帮军阀能团结一心再来一次反袁同盟?

其实我以前曾经设想过一个穿越文,就是穿越成袁术走上边我说的路线。但是回到现实的话,你真的指望袁绍和袁术俩纨绔的公子哥能做到我说的这些?

所以说,按照历史走向的话,袁术称帝之后基本上是完全没有机会翻盘的。

被刘备曹操等人联合欺负?

说起汉末的历史,那真是血迹斑斑,泪痕涟涟,不仅仅臣子气节全无,就连皇帝亦是朝不保夕,威信扫地。话说袁术乃是司空袁逢之子,汝南袁家,四世三公,标准的门阀,根正苗红。汝南袁家门生故吏满天下,因此袁术有着天然优势。袁术任侠尚气,好养士,有行侠仗义之名。他视宦官为寇仇,对于曹操这种阉竖遗丑,宦官的养子的后人,以及号称帝室之胄,实际上不过穷苦的织席贩履小儿的刘备,压根就没看在眼里。只是纨绔子弟,不喜读书,是故志大才疏,宛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袁术坐拥南阳,夜郎自大,于是进攻曹操所据兖州。曹操诱敌深入,然后关门打狗,致使袁术溃逃到九江,方能苟延残喘。

袁术虽局促一隅,却见徐州刘备势单力孤,于是走马兵进徐州,却被吕布做了黄雀。

袁术委身九江,却问鼎中原,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干起了称帝的勾当。曹操何等聪明,对于孙权劝他称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把我驾到火炉上烤啊。袁术却逆势而行,结果众叛亲离,连昔日的部下孙坚之子孙策,也在离开他之后,开始攻击他。原来作为盟友的吕布,也借此翻脸。在四面楚歌,迭连吃败仗,在身边人纷纷离去之际,袁术病死在了离寿春不远的江亭。临死前想讨一碗蜜水喝,宫里的宦官说,只有血水,哪有蜜水!

在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就说袁术冢中枯骨。果然。

为什么袁术称帝后所有人都合伙殴打他?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理解:

总的来讲当时的诸侯分两派,一派是辅汉派,代表就是曹操,刘备等,名义上受朝廷的敕封,实际上各有打算,曹操作为汉献帝的保护者首先不能容忍第二个皇帝出现,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手里的皇帝会贬值到一文不值的状态,也就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讲曹操是反袁术军的领军者。至于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参与也从政治角度上表明自己的立场。

另一派是袁绍,吕布等地方实力派,这些人是有不臣之心的但是都深知现在时机不到,一个是实力尚不足以争雄天下,袁绍此时只有冀州大部分,青州少部分,并州少部分的势力。重心在和公孙瓒争夺幽州。所以先取帝王之实远比虚名重要,朱元璋的方针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旦称帝就会成为靶标被其他诸侯以此为借口。

袁术呢,虽然我们在演绎里认为他的实力很一般,但是他的地盘以寿春为核心,跨越豫州,扬州的淮泗之地,人口稠密,也较为富庶,中原之地实际上在董卓之乱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核心洛阳地带。所以袁术在那个时候可以称得上兵精粮足。但是实力虽然在曹操等人之上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一家独大的态势。袁术可以说在没有绝对实力之时过早的成为标靶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袁术称帝到底是对是错?

我是向日葵,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袁术称帝必须是错的,因为袁术依据手下孙坚得来的汉室传国玉玺,冒天下之大不韪,擅自称帝,致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自己最终忧郁而终。

袁术称帝(见此图)

笔者现在通过还原历史,阐述分析袁术为什么称帝是错误的原因。

第一,袁术称帝名不正,言不顺,汉献帝虽然懦弱,但依然健在,并且中央政府怎么会允许有两个政府出现。

首先东汉政府虽然腐败无能,“摇摇欲坠”,但是因为汉献帝的健在,依然可以保持政府各方面的运转。并且朝中还是有一大批官僚贵族是支持现在的东汉政权。使的东汉政权可以继续维持下去。

其次大将军何进和强人董卓在位的时候,他们二人尚且不敢废帝,另立政权,并且这两个人不管从实力,背景上都比袁术强了太多,他们二人都知道维持现状,而袁术不知道从何处借的“胆”,就凭借着一个不是合法途径获得地的汉室传国玉玺,擅自称帝,导致自己被天下唾弃,群起而攻之。

最后袁术想要称帝的时候,心里也没有底,让术士河内人张鮍为自己卜卦,说他做有皇帝命,因此袁术以此为理由,在寿春称帝,自己看袁术称帝的这件事情,袁术只凭借汉室传国玉玺和一个江湖术士的卜卦,让人看了都觉的是笑话,因为自古成王成帝,要拥有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而袁术一样都不没有,所以他的这个皇帝长稳不了。

得到传国玉玺的袁术,开始做着皇帝梦第二,袁术称帝,他干了众多诸侯强人想干却不敢干的的事情,动了大家的“奶酪”,使的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首先,袁术称帝,打破了政治平衡,各路诸侯都在为瓜分地盘而”角力“,袁术的突然称帝,打破了现状,各路诸侯都停止了厮杀,把“火力点”,全部都对准了袁术,一是为了合力打败袁术,瓜分他的地盘,二是反对他篡权行径。

其次诸侯中,刘备,曹操,袁绍,吕布都是有不臣之心的人,他们也想当皇帝,但是苦于形势和实力不济,就一直没有做出忤逆之事。现在袁术突然称帝,这几个人没有一个服的,并且这些诸侯都和袁术曾经发生过摩擦,现在袁术的篡权行为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现在这些诸侯绝对会抓住这个现成的机会,往死里整袁术。

《后汉书》:建安二年,因河内张炯符命,遂果僣号,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乃遣使以窃号告吕布,并为子娉布女。布执术使送许。术大怒,遣其将张勋、桥蕤攻布,大败而还。术又率兵击陈国,诱杀其王宠及相骆俊,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术兵弱,大将死

最后来说,袁术这个人不仅得罪了诸侯中的君子,如刘备等人,而且还得罪了诸侯中的小人,如吕布,刘表等人,君子小人你都得罪完了,还会有谁来帮你,袁术称帝必定不会成功,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面对袁术的突然称帝,刘备和吕布同时出兵,夹击袁术(见此图)第三,袁术称帝,众叛亲离,他身边的文臣家将不愿趟这个浑水,纷纷与袁术撇清关系。

首先,袁术手下的大将孙坚之子孙策,率先在江东脱离袁术而自立,驱逐走袁术任命的丹杨太守袁胤和广陵太守吴景,导致袁术丧失广陵、江东等大片土地,实力被大大削弱了。

其次,袁术和文臣舒邵因为散粮救饥民产生分歧,文臣舒邵看到大旱灾与大饥荒,希望袁术开仓放粮,但是袁术自私自利,只希望留下粮食供自己家人们食用,没有顾及自己治下的老百姓,致使文臣舒邵对袁术产生厌恶之心,想要离去。就这样袁术的境遇越来越不好受,他手下的部将陈兰、雷薄发生叛变,在掠夺粮草后,带兵出逃了。

《后汉书》:时,舒仲应为术沛相,术以米十万斛与为军粮,仲应悉散以给饥民。术闻怒,陈兵将斩之。仲应曰:“知当必死,故为之耳。宁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于涂炭。”术下马牵之曰:“仲应,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梁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四年夏,乃烧宫室,奔其部曲陈简、雷薄于灊山。复为简等所拒,遂大困穷,士卒散走。

最后,走投无路的袁术,只好向自己的亲哥哥袁绍求救,自己拿出传国玉玺,并且奉袁绍为帝,希望袁绍能够保全他,给他一个庇护之所,袁绍一看,有利可图,就同意接纳袁术。可是袁术在投奔袁绍的路上,被曹操和刘备所率的大军截住退路,袁术只好退回寿春,在“四面楚歌”的局面下,忧郁而终。

《后汉书》:忧懑不知所为,遂归帝号于绍,曰:“禄去汉室久矣,天下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割疆宇。此与周末七国无异,唯强者兼之耳。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以强则莫与争大,以位则无所比高。曹操虽欲扶衰奖微,安能续绝运,起已灭乎!谨归大命,君其兴之。”绍阴然其计。术因欲北至青州从袁谭,曹操使刘备徼之,不得过,复走还寿春。六月,至江亭。坐篑床而叹曰:“袁术乃至是乎!”因愤慨结病,欧血死。袁术兵败如山倒,众叛亲离的惨状。(见此图)第四,袁术称帝,不占天时,不占地利,不占人和,没有具备成王成帝的条件。

——不占天时:袁术称帝,没有好的时机,汉献帝健在,东汉政权依然在有效运转,并且各个诸侯虎视中原,袁术贸然称帝,使自己成为群起而围攻的对象。

——不占地利:袁术只占一个扬州,只是偏角一隅,而袁绍占四州,曹操占许都,刘表占荆州,袁术在地利上并没有任何优势,想划江而治根本不可能,刘表的水军随时可以到达袁术的领地。所以说袁术要靠长江之险想来抵御各个诸侯,是不可能。——不占人和:袁术手下大将孙策江东自立,文臣出走众多,部将陈兰、雷薄发生叛变,并且袁术治下,鱼肉百姓,腐败不堪,致使民不聊生,在加上天灾人祸并发,使的袁术失去人心,失去立国之本。汉献帝健在,且有曹操辅佐(见上图),长江天险(中图),孙策自立江东,袁术失势(见下图),

综上所述:袁术称帝,不具备各方面条件,所以说袁术贸然称帝,必定会失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